辅导慢性病患的“十诫”
- 作者:马克·凯利(Mark Kelly)
- 翻译者:CFM机构
- 辅导实操
当仔细聆听
当真诚
当明白:慢性疼痛受苦者可能害怕袒露他们的真实感受
当留心无声的语言
- 出汗
- 烦躁
- 睡眠不足/疲倦
- 躁动不安
- 缺乏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
- 缺乏活力/渴望保持不动
- 自杀倾向
当相信受苦者
当用有帮助的问题给予盼望
不可说破坏性的话
- “请记住,万事互相效力!”
- “请记住,生命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 “无付出,不回报!”
- “你犯罪了还是怎么了吗?”
- “好吧,你看起来不像生病了。”
当富有同情心
当认识到:你不了解有关慢性疼痛的一切事
当明白:疼痛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通过合宜的问题给予盼望(第六诫)
什么是合宜的问题(或‘有帮助’的问题)?一个合宜的问题应当在问题的本质上是具体的,开放的,能够帮助对方展开完整的讨论,同时表明你真的明白慢性病“受苦者”所经受的苦痛和他们所说的言语,或者表明你真的愿意更多的明白他们言语中所表达的意思。
你有没有曾请一位慢性疾病的“受苦者”为他/她的疼痛“评级”?事实上,他们时常需要为他们的主治医师做这样的“评级”,因此他们也可以非常容易的让你了解到他们目前疼痛的程度(通过‘评级’)。询问他们睡眠的质量如何。是不是难以集中注意力?观察和询问他们的情绪状态。(他们是不是看起来很绝望或者很易激惹?)
你有没有曾询问过一位慢性疾病的“受苦者”是否对他/她目前的治疗方法感到满意?不要贸然为他们提供治疗的方案,要首先弄清他们是不是喜欢目前的治疗方案或主治医师。询问他们是否感到他们的疼痛无法忍受。当我们以合宜的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时,他们似乎就有了和我们讨论他们疾苦的“许可证”。
言语中不要带着“拆毁性”的话(第七诫)
不幸的是,身为基督徒,我们有时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就会说出一些“拆毁性”的话
- “要记得,万事互相效力为要叫你得益处!”
- “要记得,生命就如云烟,转瞬即逝!”
- “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
- “你是不是犯罪了?或者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 “嗯,你看起来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像这样的说辞或其他类似的“妙语”只会让“受苦者”们“苦上加苦”,并且对他们应对疾病的处境毫无帮助。
相反的,可以试着这么问他们,“你是怎样忍受苦痛这么长时间的?”让他们借着这个问题向你谈论上帝的美善和恩典(尤其是在他们软弱的时候)。这个问题也会提醒他们——上帝在掌权并且即使会在苦痛中,上帝也会照看他们。这会带给他们盼望。
要有同理心(第八诫)
如果你想要与某位慢性疾病的“受苦者”长期的交流,这意味着你需要把你自己的顾虑,忙碌的日程和你的所需暂时放在一旁。这是一种爱的行动——主动走入并服事那些在病痛之中的人。这需要同理心。也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但这样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因延伸的同理心会促进“受苦者”灵与体的恢复。
事实上,慢性疾病的“受苦者”并不想耽误你整天的时间。他们所需要的只有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卸去他们的“防御机制”,撤去自我保护的“帘子”,让你清楚的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在慢性病的折磨下生活)。如果在这五分钟里你能以同理心回应他们,这对于他们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慢性疾病,你并不是什么都懂(第九诫)
我们要成为慢性疾病“受苦者”的“同路人”,而不是他们的“指导者”。
有时,只能看着别人受苦却无法插手帮助是很难的。而这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提升与那些在病痛之中的人展开有效交流的能力。没有人喜欢忍受苦痛,并且大部分的人也不喜欢看别人忍受苦痛。
有时,人们总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说一些“陈词滥调”的试探(第七诫——不要说‘拆毁性’的话)。但不管你的动机是什么,这些说辞都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
而有时,对于慢性疾病的“受苦者”而言,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他们的病痛或不知道该如何给予他们帮助,可能比贸然或轻忽的试着给出一些帮助更有意义。事实上,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做到“第一诫”所要求的——“倾听”。
病痛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第十诫)
如果你对“病痛”和“病痛管理”做过研究,你就会知道——在对病痛的理解上(即什么是病痛以及它是如何展现的),医学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不断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病痛不只于肌体相关,也更是一种心理及神经病理学的现象。这也意味着病痛能对患者的身体,头脑及情绪产生影响。病痛并不只与肌体的受伤或疾病的恶化有关。
当我们看到某位似乎并没有多少身体疼痛的慢性疾病的“受苦者”时,我们很容易不相信他/她口中所说的话。而精神病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外界的因素(及身体的疼痛),慢性疾病的患者还是会深受慢性疾病的折磨。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对慢性疾病的“受苦者”而言,他们有可能会产生对慢性疾病的“恐惧”。例如,他们惧怕慢性疾病会一直折磨困扰着他们,害怕慢性疾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害怕治疗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等等。病痛是他们非常真实的拦阻,拦阻他们对于身份的认知,拦阻他们服事的能力,拦阻他们的人际和娱乐。而如若病痛持续不断,这样对于病痛的恐惧就会发展为焦虑和抑郁。
而通常当某人处于抑郁的状态时,他们会倾向于减少自己情绪的表达(虽不是百分百会这样,但有这个倾向),并且这也会让他们看起来并不那么“痛苦”。就如我们之前所讨论过的,慢性疾病的“受苦者”们有时难以将病痛转化为言语,而这也会让作为“倾听者”的你更难理解他们正在经受的苦痛。因此,你需要知道——病痛是非常复杂的,并且每个人的情况都很特别。
同样的,一位慢性疾病患者的病症可能和另一位的完全不同。慢性疾病所带来的病痛因人而异且各不相同。因基因、个性、成熟度、历史等因素,每个人都经历的病痛各不相同。你虽无法确切知道某人所经受的苦痛,但你还是可以成为“受苦者”的“倾听者”。
思考
- 作为慢性疼痛受苦者的圣经辅导员或家庭成员,你是否发现自己有时给予他们的是陈词滥调而非真正的盼望?在今天的教会中,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帮助慢性疼痛受苦者?
- 作为圣经辅导员或某位慢性病“受苦者”的家人,你是否有时没有给予他/她真实的盼望,而只是一些陈词滥调?你觉得在关怀慢性病“受苦者”的事工上,教会应当做出怎样的改变?
- 版权说明:
本文获授权翻译自圣经辅导联盟(BCC)网站文章 ,受版权保护。
“ “Ten Commandments” for Counseling the Chronically Afflicted, Part One”,
“ “Ten Commandments” for Counseling the Chronically Afflicted, Part Two”。
作者简介
马克·凯利(Mark Kelly)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利斯堡市(Leesburg, Indiana)加略山浸信会教会(Calvary Baptist Church)的牧师,他在那里讲道、教导并提供圣经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