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entia, alzheimer's, dependent

深度研究人的真实“需要”

第一部分 从圣经的角度审察你所感觉的需要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当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无所缺。” (诗篇34:9)

当你花时间在上帝的内室中,你对事情将会有深刻的洞察力。别人的意见并不那么重要,甚至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再那么重要。或许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每天来到上帝的审判台前能治疗对人的惧怕。但如果你仍然觉得你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自我形象仍旧残破不堪,你该怎么办?敬畏上帝是圣经中对付惧怕人的核心教导,但却不是唯一的。要从对人的惧怕中得自由包含三个要素:我们需要以圣经为基础的对上帝、对人,及对自己的认识。在本文,我们将会仔细地探讨关于我们及我们的需要上帝有哪些说法。

检验你的欲望在哪一方面过大。当我们惧怕人,人对我们而言就是大的,而我们的欲望更大,上帝却是小的。

这就是问题: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上帝所赋予的本体或身份?最流行的观念是,我们被造为有心理需要的个体。无论是在世俗的或基督教的书店里你都可以找到持有这种论点的书。你也可以在辅导室里听见这样的观念。这也是教会或世俗的日常谈话的一部分。

“我丈夫若能更多地鼓励我就好了。”

“我妻子若能尊敬我就好了。”

“我孩子若能听从我就好了。”

“他/她若能对我表示一些好感就好了。”

“我父母若能多给我一点独立的空间就好了。”

你听到了吗?那渴望爱来注满的心灵之杯在说话。“用______来充满我,我才会快乐。”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若要改变,唯有依赖某人给予某样东西才行。

有关“人” 的流行观念

总之,有关“人”的流行观念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我们的本体是一个容器,一个杯,用来承载心理的需要。

2. 我们有许多心理需要,但这些需要围绕着更基本的需要——爱和价值感。

3. 当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我们的心灵便出现赤字,并因此感觉空虚。

4. 我们要谨慎到底由谁来填满这些需要。我们可以寻求人,也可以寻求基督。

什么是需要?

从以上的四个观点可以得知,了解自己的需要是破译人的自我认识的起点。你认为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你的答案将直指你的自我认识的核心。

对我来说,这个答案是容易的。我需要我的妻子来爱我。我需要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上有所贡献。我需要孩子们听从我,特别是当着外人的面。当然,我需要钱。我想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就目前而言。

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法是反问:“你所谓的‘需要’是指什么?”这个词当然可以有不同层面的意义。假设你在沙漠中迷了路,口渴难耐,你的答案就会是“水”。若你的牧师在讲台上问这个问题,特别是当他强调:“什么是你真正的需要?” 时,你很有可能回答:“耶稣”。假如在喝咖啡时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答案可能是大家可以猜到的:尊敬、爱、了解、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自我形象、听话的孩子、安全、控制和刺激等, 这张单子会随着人的想象及欲望加长。

欢迎你来探讨“需要”(need)这个词,它可说是英语中颇让人困惑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在用它,但却可以指完全无关的意思。例如,“我需要一个假期” 是表达我已经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工作的通俗说法。“我需要我妻子的尊敬”则披露了这样的观点,如果我妻子不满足我这方面的心理需要,我将会面对情感的赤字。“我需要水”表达了一种真实的生理需要,若这需要不被满足,便会损害健康甚至死亡。“我需要性”则典型地表达了一个被欲望充满的心,但这颗心被自己的想法愚弄了,以为这个要求只是生理上的。

有些意义是中性的:一个妻子对丈夫说“我们需要一加仑的牛奶及面包”。而有些却包含复杂的意义:那位丈夫反驳说:“我需要你别来烦我。”在这些对“需要”的用法中涵盖了多重的意思,包括生理、心灵及心理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很直截了当的。我们需要食物、水及遮蔽的住所;没有这些,我们便面对死亡的威胁。这是圣经中“需要”的普遍用法。耶稣劝勉我们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及穿什么而忧虑,因为“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太6:32)。

这个类别产生混淆只是近代才发生的事。例如“我需要一瓶啤酒”已被归类于此几十年了。酒精不再被视为满足一个由经历、习惯及情欲所造成的欲望的安慰剂;反过来,这个“需要”被当成近乎无法抵挡的生理驱使。或者来看看那著名的“我需要性”。当性被挤出欲望及情欲的类别而纳入生理的类别时,背后的假设是性是一种生理需要,近乎食物及水。接着的推理是,既然它是生理的需要,那么对性的自我节制便是违背自然的,而唯一的选择便是“安全的性”。所以,节欲是过时及在生理上难以坚持的。

2.心灵的需要

“需要”的第二种用法是指心灵的需要。离了耶稣我们便是绝望、极度贫乏的人。我们死在自己的罪中,我们是上帝的敌人,面临祂的审判,我们被撒旦及自己的情欲所捆绑,我们完全无望改变自己的情况或取悦上帝。这显然是我们最深的需要。

然而我们那三位一体的上帝没有撇下我们不管。耶稣是我们需要的满足者。在耶稣里,祂使我们复活, 祂与我们和好并称我们为朋友,祂饶恕我们的过犯,并救赎我们脱离罪与撒旦的捆绑。根据圣经,耶稣满足我们一切关乎生命及虔敬的需要 (彼后1:3)。

3.心理的需要

现在来到较难处理的部分。这个类别比较难以界定。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心理需要,但它必然与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想要的(want)有关:价值、接纳、尊敬、仰慕、爱、归属、意义等。有人将这一长串统统归纳为:对爱的需要。

在美国,对爱的需要与生理及心灵的需要同被假设为基本的人性。它就像吃睡等生理需要一般的强烈。②正如《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的观点,我们有“与生俱来的,神所赋予的被爱的需要。这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必须被满足的合法的需要。若将爱从婴孩中夺去,以致这基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他们将一生背负着这个伤痕。”③ 但有关爱的需要的两个问题却鲜少被问及。第一,我们都同意爱是一种普世的人类欲望,但我们如何论证它可以从欲望提升为神所赋予的需要?这两个词是有关键性的差异的。第二,或许是更重要的,满足这个需要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是:“上帝按祂的形象造我们,并说一人独居不好。所以我们需要人。”这是合乎圣经的。我们的确在某些方面需要人。但这又将我们引到第二个问题:根据心理需要的类别,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根据心灵需要的类别,我们需要人来提醒我们罪的欺骗性,将耶稣的爱指示我们,帮助我们背负重担及其它许多的事。那回到心理需要的层次又如何?

虽然这个问题鲜少被提及,但它的答案在许多预设了心理需要的书中却是明显的。根据一般的看法,这些需要必须被满足,这样我们就可以发挥潜能并拥有快乐、稳定的心理及自我形象。说得更通俗一点,我们的心理需要必须被满足,为的是让我们可以对自己有好的感觉。

生理的需要
需要于肉体生命
食物、水、衣服、住所······
心灵的需要
需要于属灵生命、信心、顺服······
罪得赦、被神接纳、成圣、得荣耀
心理的需要
需要于快乐及被接纳······
爱、价值感、安全感、自我形象······

表:对需要的一般用法

我们都知道我们被造是要与人建立关系,并在关系中彼此相爱、鼓励及安慰,但这些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吗?乍看之下,圣经支持这种论点,即我们有向人表达爱的需要,但若要在圣经中找到“我们有神所赋予的被爱的需要,以便让我们对自己有好的感觉”的观点就困难得多了。圣经在哪里提到过这样的需要呢?

需要:寻求圣经根据之旅

如果只看片面的定义,心理需要看似正常,但当它们的目的被揭露时,便显得以自我为中心,圣经对它们的支持也不容易找到。但是深思的人仍从圣经中找到了心理需要。他们提议这种神所赋予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显著的圣经教导中找到根据:人是灵、魂、体合一的,及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可能你并不期望在讨论我们对人的惧怕时加插一段神学的探讨,但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的神学——也就是我们对神及自己的认识——延伸而来,因此,检验我们的神学假设非常关键。

人的本质是三元的。人本质的三元观,即我们有灵、魂、体的观点是第一个被用来支持心理需要的圣经论据。通俗的看法认为身体有生理的需要,魂(或心)有心理的需要,灵有属灵的需要。以此类推,有生理需要的人去找医生,有心理需要的人找心理医生或咨询师,有属灵需要的人则找牧师。

然而,这个看来既简单又合乎圣经的基本方程式却有着预期之外的意义。它实际上等于提供世俗的心理学一个机会来塑造人本质中的三分之一。“魂”变成了一个空白的领域让建立于推测之上的心理学来填满。就像药学在许多细节上有助于我们对身体的认识,世俗的心理学现在也有助于 (或完全取代)我们对魂的认识。不知何故,对此进行详细圣经分析的需要也常被我们略过,就好像我们已做过研究并为它定名为“魂”。其实我们需要先问,人是否有一个可以与灵清楚分隔的魂?

人本质的三元论观点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灵与魂这两个词有多层面的意思。就像很多词一样,它们之间界限模糊。它们不像一些专门术语,如“电子” ,反而比较像“需要”这个词,必须从上下文中领悟其意思。现在的问题是,关于这两个词的多重意思是否足以证明灵与魂是两个受造不同的实质。又或者,灵与魂(像“心思”、“意念”、“良心”)是否只是对一个完整、非物质的内在本质持稍微不同的观察角度(林后4:16)?

有好几处的经文显示人的本质是二元的——肉体和灵性方面,由二者合而为一,但也可藉着死亡把两者分开。从这点来看,“灵”与“魂”这两个词是用来强调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基本上,两者是可以交换使用的,但是在人的非物质层面上却能提供不同的视角。例如,马太福音10:28就提到人的本质是二元的——有形的身体及无形的灵魂:“那杀身体(物质)不能杀灵魂(非物质)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哥林多前书7:34也提到我们人的本质是二元的——有形(物质)与无形(非物质)——书中称之为体与灵(spirit),而不是体与魂(soul)。雅各书2:26与二元论的观念是一致的,并称之为“身体”与“灵魂”:“身体没有灵魂(spirit)是死的。”

最常被引用来支持人的本质三元论或三分法的是希伯来书4:12和帖撒罗尼迦前书5:23。希伯来书4:12说:“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有些人视之为人体的解剖,即神的话能把魂与灵分开,因此魂与灵虽同属一个人,本质上却有所分别。不管怎样,如果这段经文的原意是要说明人的组成部分,那起码要包括四种物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魂、灵、体(骨节与骨髓)和心(由心再分为思念和主意)。这段经文更可能是讲神的话语能穿透人微乎其微的层面,能进入一个人的内在。神的话语能进到人本质的中间,而不是游走其间,好像把我们剖成整齐的肉块一样。其实,称人的内在为魂、灵或心(heart)是一种惯用的写诗手法,用以强调全人。例如,马可福音12:30说我们要“尽心(heart)、尽性(soul)、尽意(mind)、尽力,爱主你的神”,这些词句的堆砌是为了表达完全、全部。它以戏剧性的方式来强调爱神是全人应有的反应。

关于魂与灵的区别,圣经顶多也只是提到“魂”强调人软弱、属世的存在,而“灵”则突显我们的生命是从神而来这个事实。这两种说法都没有暗示人受造时被赋予一个称为心理需要的独立领域。相反,灵与魂是互相重叠的字眼,用来指人的内在,人性里非物质的层面,或者活在上帝面前的人。

所以,在圣经里找不到心理需要的论据。

在人里面上帝的形象——另一个常被当成心理需要的圣经背景,就是在人里面上帝的形象。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7)

这是关于人的核心教义。它是很重要的,每一个研究圣经的学生都应该对“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意义及差别有一明确的认识。在这当中是否可以找到心理需要的根据?若是不能找到答案,那它们就不是神所赋予的需要。

大多数的基督徒会提议说,所谓人拥有神的形象与神和人之间的相似有关。根据心理需要的理论,神与人的相似在于两者都对关系(或爱)有深切的渴望。这样的渴望被定义为比情感更深的主观体验,那是对关系的强烈追求。对神来说,这意味着祂存在于与祂自身,即圣父、圣子及圣灵的快乐关系之中。这也表明神深切渴望与祂的孩子们的关系得以复合。④

因此,根据这个理论,拥有神的形象的本质是:“我们都渴望着神所设计要我们享受的,那就是毫无压力的关系——被深深的爱和接纳所充满,并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⑤“我们每一个人都切望着有人会在认识我们的真我、我们的缺点及一切后,仍然接纳我们。”⑥这样的渴望若得不到满足,我们将只是一个空杯子。

我当如何处理自己的渴望?这个问题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困扰。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是在两个方法中选其一来回答。我们或是选择独立于神,并用别的物或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或是选择转向基督,并在祂的里面寻求关系的满足。图:心理需要的模式

当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来评估这个模式时,它好像是对的。就像其它有影响力的模式一样,它是“可行” 的。它看来是足以自我证明的。但它的自我证明是建立在文化的烟幕还是圣经的明确教导之上?

留意这个理论内含的关于上帝的一个假设。上帝爱祂的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于上帝的“渴望” 的论点却引发了一些让人困扰的问题。“渴望”听起来不正像“极度想要”或“需要”吗?这不就意味着上帝若缺了与我们的关系便是不完整的?这不等于提议上帝有一缺乏是需要我们来填满的?但真理是,上帝对我们的爱是出于祂自己全权的喜悦,并为了祂自己的荣耀。当我们认识到祂并不需要来爱我们时,祂的荣耀益发显得伟大。

也留意此需要理论内含的对我们自身的认识。它提到我们有一“渴望”的困扰,而这困扰至少像我们的罪的困扰一样深重。从实际的角度看,这意味着若有一牧师把某人说闲话的行为定为“罪”,这人可以说牧师的辅导只触及到问题的表面:“牧师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我的问题是我需要关系。我很寂寞。”当然这个人或许真的极度想要一个关系,但同样真实的是,对于说闲话的行为的最深刻解释是罪。她的闲话表达了她内心的呼喊:“我需要。”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委身,但却是抵挡神的。罪的起因是罪。把寂寞假设成问题的真正核心,缩小了抵挡神的罪的本质,并鼓励把罪归咎于别的原因。

若我们认为罪只是问题的表面, 那我们就是不了解罪的真正本质。

当心理需要而非罪被视为我们的首要问题时,不但我们的自我认识被影响,连福音的内容也被改变了。需要理论假定,福音是在最深层次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换句话说,福音旨在处理我们自我形象的问题,针对我们那易于沉溺在自己的失败中的倾向。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上帝的爱的命题:“上帝没有造任何一个废物”。

这听起来顺耳,但却不是福音。耶稣的福音并非旨在使我们对自己有好的感觉,反之是要使我们谦卑自己。就像以赛亚书第六章所记载的,神的同在首先颠覆了以赛亚对他自己的看法,然后洁净他的生命并把他从自身及罪的欲望中释放出来。在这象征性的洁净与释放之后,得自由的以赛亚才能够少关心自己并多关心神的计划。

耶稣的死并非为了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而是为了天父的荣耀,从罪的咒诅中把人救赎出来。当然,十字架还带给我们许多好处,一如我们不再从上帝的面前被驱逐,并且我们能与至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不过十字架也处理我们罪的问题,我们的属灵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受这个需要神学的影响。例如婚姻就成了互相满足需要的所在。乍看之下,这似乎符合婚姻的经验,也似乎与圣经的爱情观一致。人们被命令去爱因为(从这个立场来看)我们需要爱。然而,有没有可能我们被呼召去爱并不是因为其他人空虚、需要爱(来使他们觉得自己不错),而是因为爱是我们效法基督、归荣耀给神的方式?

注意如果丈夫在受尊敬这方面需要妻子的爱会发生什么事。他会认为上帝造他有这个需要,而他的妻子有义务来满足他——上帝给她的命令。结果他相信妻子欠他尊敬,所以当他的妻子没有满足他这个需要的时候,他有权生气。

我们渴望受到尊敬却没有得到时,我们会感觉受伤。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受到尊敬,我们会气急败坏或感到愤怒。

上帝命令我们去爱、去倾听、分担重担或彼此洗脚,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这方面的心理需要。或许我们可以说我们需要给予这些,但圣经没有暗示我们一定要得到它们,好让我们觉得自己不错。相反,圣经质疑心理需要的整体目的。圣经提到舍己,而不是觉得自己不错。圣经也提到尊严,而非需要更高的自我形象。此外,把上帝的命令和我们需要得到“上帝所命令的”衔接起来,这个逻辑是错谬的。如果把这个逻辑应用在“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这个命令上,你会得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你会认为既然其他人被命令如此行,那么你就有一个上帝所赐的高过其他人的需要!

心理需要从何而来?

那我们该如何按圣经原则来理解这些感觉中的“需要”呢?在圣经何处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虽然没有清楚的证据显示“感觉需要”是神所赐的天性中的一个特别部分,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圣经在这方面只字不提,那就是在一个非常突出又近乎全人类经验的事上保持沉默。

与其在创造时期寻找这个概念,即当我们按神的形象被造之时,倒不如在亚当犯罪之后寻找它。当人犯罪之后,虽仍然背负着神的形象,但因着亚当的悖逆,人类反映上帝形象的能力起了重大的改变。人的心不再朝向上帝,而是朝向自我。人开始持续重复着一句真言,直到耶稣再来。亚当说:“我要。”“我要把荣耀归给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上帝。”“我爱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爱上帝。” 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贪婪、情欲或偶像崇拜。

亚当所说的“我要” 可不可能就是心理需要最早的表白?可不可能当我们拒绝爱上帝并接受祂的爱时心理需要就冒出来了呢?是否从亚当那时起,人类生活的动力就开始向内移、指向自我的私欲,而不是向外、寻求了解并遵行上帝的旨意?

这并不是说享受被爱是人的原罪。当然不是。上帝是爱的源头,我们既然是祂所造的,我们应该享受爱人与被爱。如果我们不享受爱,就是不合人性;如果我们被人拒绝或伤害时不会深感受伤,也是不合人性的。因此,问题不在于我们渴求爱,而在于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渴望得到爱或渴望得到的原因。我们是否渴望得到爱以致盖过我们效仿上帝的渴望?我们渴求爱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还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渴望和情欲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渴望被爱),到最后却奴役我们。提升我们对爱、对影响力或其他享乐的向往到一个地步,使它们变成需要或欲望,其实是高举渴望使它变成一种狂热,这是罪。这种狂热会大声喊叫:“我要!”“我一定要!”“我的欲望是我的世界的基本建构!”

回想一下你觉得被人控制的时刻——他们“让你”生气或沮丧的时刻。现在到这捆绑底下看一看。你会如何完成这个句子“我需要_______”或者“我渴望__________”?使它更明确一点,“我要__________[爱、安全感、意义、权力], 但是我却没有得到!”“我要求_________!” “我坚持_________!” 或者,“如果没有__________, 我无法运作/生活/顺服!”

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基督不能满足我们。如果我站在祂面前像一只有待用心理上的满足来注满的杯子,我永不能觉得满足。为什么呢?其一,我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按着欲望的本质,它们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其二,耶稣并不想满足我自私的欲望。相反地,祂想把这心理需要(欲望)的杯子砸碎,而不是去满足它。

有一部基督教的电影讲述一个少年人被游说信主能令他考取更优越的成绩。信耶稣,能考取好成绩——听起来真不错!再多添几项优惠,如金钱、吸引人的约会和一辆家庭轿车,所有的少年人都会来信主。但是这样的话,不就是在诉诸欲望而非给予释放和饶恕了吗?以色列人向周围拜偶像的人传教,从不告诉他们要敬拜真神耶和华是因为祂会比他们所拜的偶像赐下更好的谷物给他们。相反地,人们被呼召转离偶像因为拜偶像得罪上帝。

期望从基督那里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如同基督化我们的情欲。我们是在祈求上帝赐下我们想要的东西, 好让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或者好让我们在生命中多得到一点儿快乐,而非圣洁。这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形状之一就是罪人的形状。罪人不再是我们主要的形状或身份,但我们仍然保有那身份。将来有一天我们会彻底成为美丽的新妇,不过在那天以前我们仍旧是会犯罪的罪人。

这亘古常存的“我要”不只是一些我们偶尔会做的事。它被编织在我们的生命中,构成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当你入睡时,你是不是就没有罪了呢?我会说得更明白一点。当你入睡时,一夜无梦,你是不是就没有罪了?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好像问我:“当你入睡时,你还是不是爱德华?”“罪人”这个对你我的描述是现在时的,包括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当然,那些称耶稣为“主”的人已经称义了,表示他们不再被定罪。上帝也赐他们圣灵,使他们成为基督的仆人, 而不是罪的奴仆。然而,我们仍旧是罪人,要等到在永恒里才能成为完全。

身为会犯罪的罪人,我们亏负圣洁的上帝。我们欠祂完全的忠诚、荣耀、赞美和尊崇,可是我们却无法偿还,因为我们极度贫乏。因此,我们一个最深的需要就是饶恕。我们向上帝祷告:“饶恕我们的债”,上帝就在基督里饶恕了我们的债(太6:12)。

现在我们真的欠上帝的债,但是这个债却不会令我们感到羞愧。过去,因着我们的罪,我们欠上帝债,而我们是蒙羞的人。如今因着祂的赦免,我们欠祂债,而我们心里充满感激。然而这还不是我们目前所欠的债的全部。我们的天父还让我们成为祂的儿女和后嗣。祂赐给我们一个新的家庭和身份。此外,这只是祂为我们预备的将来的保证金而已。祂让我们坐在天上——在上帝的宝座前——并赐给我们特权永远与祂同住。

祂免除我们的罪债,并且不只是让我们成为无债一身轻的乞丐,反而让我们成为富足。我们欠祂的这笔债带领我们进入喜乐。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从前即使我深谙福音的道理,却仍然惧怕人的原因了。我不仅需要学习更加敬畏上帝,也需要悔改。我的感觉需要、渴望或者欲望太强了,以致我需要仰赖每一个人来满足它们,包括上帝和其他人。我惧怕其他人,因为人很大,我的欲望更大,而上帝太小了。空虚这个流行病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而非上帝,创造并倍增了我们的需要。⑦

进深思考

以上揭露了通常我们在处理“ 被人控制”问题时所欠缺的一环:我们忘记了我们必须为自我中心的欲望悔改。没有悔改,我们的焦点终究会放在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上帝的荣耀上。花时间思考一下你有多少“心理需要”实际上是欲望和要求的化身。

第二部分 认识你的真实需要

现在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我们是谁?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我们的一些感觉需要并不属于上帝在我们里面的形象,但是我们尚未讨论在我们里面上帝的形象到底是什么。对于人彷佛是个空杯子的说法,圣经是否提供其它的选择?

既然在人里面上帝的形象和我们与上帝的相似点有关(创3:5),问题的起点应为:“上帝是谁?” 任何关于上帝形象的教义,必须能够在对上帝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之间来去自如。唯有当我们获得了对上帝的正确认识以后,我们才能开始问这个问题:“人是谁?”

上帝是谁?祂的“需要”为何? 

上帝和祂的国度,简单地来说,就是关于上帝——三位一体的上帝,以色列的至圣者。这位三位一体的上帝的需要是什么?祂没有任何需要。祂是全然自足的。圣父爱圣子,而圣子醉心于圣父,一心一意要完成圣父的旨意。上帝最大的喜乐就是祂自己。⑧乍听之下显得有些奇怪,但我们怎能期望上帝被其他不如自己完全和圣洁的事物所充满呢?若认为上帝需被其他事物充满,就是崇拜偶像,就是高举受造物过于造物主。上帝的旨意是高举祂自己和自己的荣耀。祂定意彰显祂伟大的名。“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 。”(罗11:36)

请注意,这个观点与崭新的需要心理学有所不同。在需要心理学的领域里,赞美上帝最自然的原因是赞美祂为我所作的一切。这是可以的,但却不够深入。从圣经的观点看,上帝配得我们赞美,纯粹是因为祂是上帝。我们思想中最自然的焦点不是我们内心的渴望,而是伟大无比的“荣耀的神”(徒7:2),掌权的以色列的至圣者。正如我们所见所明白的,这样的荣耀强烈到了极点。以色列人并非因为心理需要被满足而发出赞美;他们高举上帝单单因为祂被高举:“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谁能像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出15:11)。背诵这话,他们真正的需要就被满足了。

荣耀、尊贵、光华、美丽、华美、威严——这些可以交替互换的字眼都是用来形容上帝的伟大的,而“圣洁”这个字则是把所有的字眼都串在一起。

我们已经讨论过上帝的圣洁如何彰显在祂的爱和公义中。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来探讨。上帝的爱和公义大量表现在一些很具体的图像或者可以让我们模仿的形象中。例如,至圣者犹如一位浓情蜜意的新郎期待一位无暇的新娘。祂也是筵席的主人宴请各方的人,但期望看见前来赴宴的人穿上为他们预备的礼服。祂是慈爱的救赎主,以公义救赎锡安(赛1:27)。祂是审判全地的主,然而祂的儿子却为声名狼藉的百姓辩护并代替他们。祂是父亲,是母亲,是顺服的儿子,是受苦的仆人,是朋友,是牧人,是医生,是意义的赋予者,是造物主,也是陶匠。祂是我们的磐石,也是我们的山寨。诚然,有关上帝的图像与形象充斥着整本圣经,而每一幅图像皆是祂圣洁的表征。

上帝提供给我们的祂自己的“快照”,并不只是为了适应人类的语言而已。上帝并非用我们所理解的仆人来暗示我们,祂就像个仆人一般。不,上帝是那位(the)仆人,那位丈夫,那位父亲,那位弟兄,那位朋友。在这受造的世界中,任何与对上帝的描述相似的东西,皆因上帝的荣耀被及宇宙和受造物所致。我们在人里头看见的形象纵然是扭曲的,它们还是依稀反映出上帝原有的形象。我是位父亲,因上帝是父亲。我是劳动者,因上帝是最初的劳动者。

图:我们的上帝:至圣者

当我们见证耶稣基督的荣光或圣洁时,所有的这些图像都会整合在一起,因祂是上帝荣耀的终极象征(来1:3)。“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祂被称为“神的圣者”(可1:24;约6:69)。就连祂的受难,也是天父的荣耀。举个例子,在耶稣上十字架前,祂的祷告是“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约12:28)。在耶稣被缉拿前,祂向“圣父”(约17:11)和“公义的父”(约17:25)祷告,求天父荣耀祂,好教祂能荣耀天父。耶稣心中最热切的渴望是荣耀祂的圣父,而这个渴望表达在耶稣的爱和公义中。如果你寻求成为背负至高上帝形象的人, 你需要定睛在耶稣身上。

我们是谁?

了解了上帝是谁以后,“人是谁?”这个问题就显得直观多了。人跟造物主有多相似呢?上帝最爱慕的对象是祂自己:圣父、圣子、圣灵。祂希望祂荣耀的圣洁充满天地,因此我们祷告时要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当上帝成为人心目中最爱慕的对象时,人就与祂最相似。人应以上帝为乐,如祂以自己为乐一样。我们要在全地传遍祂的名,尊祂的名为圣,我们也要宣告祂荣耀国度的降临。正如威斯敏斯特教义问答(Westminster Catechism)中提到:“人最主要的目的是荣耀上帝并永远以祂为乐”。

图:人(并教会):反映上帝的

上帝在人里头的形象,既非以爱的杯子的形式出现,也不像心灵渴望的空洞,反而较接近摩西反映上帝的荣光(出34:29-32)那样的形式,就像月亮反射太阳光一样。摩西的脸上发光,因为他被上帝邀请进入祂的同在,并见证了上帝圣洁的荣耀,且受到保护。

这看来已经教人颇为惊讶了,然而上帝却让我们这些有祂形象的人比摩西更有荣光。当然,神的子民必须要有神的同在才能反映祂的形象,但是神的同在不再局限于偶然的显现或仰赖会幕发挥功能。今天,上帝的子民凭着信心进入祂的同在。因着信心,我们有圣灵内住的荣耀。因此,神的荣光非但不会逐渐消退,还可以越发显出光辉来。“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像从镜子里返照,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

这表示反映上帝形象的精髓即是在上帝的同在中喜乐,爱祂过于一切,为祂的荣耀而活,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荣耀。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变成“我要怎样才能荣耀上帝?”——而非“上帝将怎样满足我的心理需要?”这两者分别在我们心里产生了两股不同的拉力:一边向外把我们拉向上帝,另一边则向内把我们拉向自己。

此外,上帝的形象不是在你里面的一个空位——一个被动且容易受损的空洞——荣耀上帝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这暗示我们的心不论是荣耀上帝或荣耀自己,都是很活跃的。就此而言,上帝在人里头的形象是动态的。它不仅关乎我们是谁,还涉及我们做了什么。信心是我们用来反映上帝的方法,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展示出来。它有许多同义字,如效法上帝(弗5:1)、代表上帝(林后5:20)、反映或反射上帝的荣耀(出34:29-35)、敬爱上帝及遵祂旨意而活等。

根本上,上帝形象的背负者可畏的责任和荣耀的特权表露在简单的顺服行为中,而这有着永恒的意味。反映上帝形象就是爱祂并爱你的邻舍。就如上帝的圣爱和公义彰显在一些具体的行动中,我们也应如此。你在哪里找到了信心和顺服,你就会在哪里找到反映上帝形象的人: 

  • 为了上帝的荣耀,与上帝的子民聚会。

  • 为了上帝的荣耀,彼此代祷并为全地祷告。

  • 为了上帝的荣耀,聆听配偶说话, 而非自我辩护。

  • 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工作。

  • 为了上帝的荣耀,享受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 为了上帝的荣耀,教养子女。

一旦了解上帝的圣洁并我们反映上帝形象的目的,就为爱的杯子提供了众多替代选择,这在圣经中处处可见。你可以从上帝关于我们、圣子、甚至祂自己的宣言中找到。当然,这不表示我们和上帝一样大有能力;在上帝的属性中,有一些属性是祂的受造物不具备的。然而,上帝却透过许多方式揭示祂自己,让我们可以效仿祂。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你是祭司

你已经晓得你是活在上帝面前的末后的摩西。因此,你的脸上有着耶稣同在的光芒。换言之,你是上帝的祭司。上帝的子民是“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前2:9)。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样式或形象。我们也从大祭司耶稣的身上见证了这个样式。既然耶稣是大祭司,我们效仿祂的结果,就是我们也成为祭司。

既然这是你的身份,你应该知道关于自己的历史。祭司在会幕中(上帝的同在)服事,受召以独特的方式代表上帝。问题是,正如亚当和夏娃一样,祭司们在上帝面前属灵上亦赤身露体且蒙羞。他们要在上帝面前服事,就需要上帝的遮盖。因此,上帝给他们预备了丝毫不逊色于王室服饰的袍子。这些圣衣给穿戴的人带来了“荣耀、华美”(出28:2)。

祭司所穿戴的圣衣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举个例子,以弗得是块精致的布料,上面刻着十二支派的名字。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并非单独站立在神面前,而是与其他基督徒联合在一起。胸牌也是一件巧夺天工的服饰,用来作神圣的决断。它提醒我们,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参照神的话语。裹头巾是最后的也许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遮盖头部。除了提醒我们需要上帝彻底的遮盖以外,裹头巾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不过,头巾上面的铭牌替整幅圣衣做了说明,也替我们的生命做了扼要说明。牌上面刻着“归耶和华为圣”(出28:36)。祭司属于上帝,也代表上帝,要像上帝一样圣洁,要为荣耀上帝而活。

因着基督,基督徒可以拥有这些服饰。它们是免费的,但却务必穿戴。若要荣耀上帝,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仔细端详,你就会发现这些祭司的穿戴,比起神子民在末后审判时所穿的结婚礼服更美。

你是基督徒

现代的祭司也被称为“基督徒”。这或许最能描绘出信徒的样式或身份。换句话说,我们和上帝是一家人。在这个时代,名字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听起来或许没什么好惊讶的。但是,在旧约时代,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就是给那个人所下的定义。

“基督徒”这个名称的确给我们下了定义。我们跟了基督的姓氏,已经许配给祂。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传扬祂的名。身为基督的传令官与使者,我们要呼召他人与上帝和好(林后5:20)。通过天父的认养,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再者,无论这样的认养令我们感觉多好,都不是认养的原意。在新约时代,认养使认养者得到荣耀,而非被认养的人。认养使上帝得荣耀。

上帝子民的其他写照

上帝还给了我们哪些定义?想得越远越好,而且别忘了圣经中比较常见的描述。任何上帝给我们的关乎祂自己的快照都可能是我们的样式。举例来说,当上帝透过父亲般的爱和管教揭示祂的圣洁,我们也能在为人父这方面效法祂。祂的圣洁彰显在劳动中,所以我们也应如此。上帝服事了我们,我们也应该效法祂去服事别人。因此,基督徒父亲花时间陪孩子踢球,正反映了上帝花时间给祂的子民。孩子因着顺服基督而摆放餐具或清洗碗碟,正是反映了上帝为仆的形象,故能荣耀祂。又或者,抱着服事基督的渴望从事平凡工作的人,也能反映出为了我们而工作的耶稣。

以下是我们效法上帝的一些方式:

  • 作为儿女(约一3:1)

  • 作为仆人(罗6:22)

  • 作为朋友(约15:14)

  • 作为同工(弗6:1)

  • 作为新妇(启21:3)

  • 作为战士(弗6:10-18)

  • 作为活石(彼前2:5)

  • 作为传道人、先知、牧师和教师(弗4:11)

  • 作为丈夫(赛54:5)

这些身份都是我们荣耀上帝的方式。

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除了罪需要被饶恕以外,我们还有其他需要吗?我们需要与人建立关系吗?答案在于需要的意思为何。如果我们指的是心理需要,那答案就是不,我们不需要——不管是靠上帝或人——来满足我们对意义和爱的渴求。⑨那就好像在说我需要上帝来满足我的需要,以便让我感觉很好或觉得自己重要。自我服事的需要用不着去满足;而是要予以消灭。

但圣经命令我们彼此相爱的事实又如何解释呢?那不表示我们需要爱吗?不一定。更准确地说,这表示我们需要去爱,而非暗示我们拥有一个需要用爱(或意义、自我价值感及其他东西)来填补的心理空缺。请记得我们是按着上帝形象造的,也就是说上帝给我们恩赐,使我们有能力来代表和效法祂。既然我们是在爱中被造,而且是被上帝长久忍耐的爱所托住,借着效法祂永恒的爱,我们就能荣耀祂。我们爱并非因为人有这方面的心理空缺;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在我们里头的上帝形象不是关乎心理需要;而是关乎上帝赐给祂百姓的丰盛恩典。

然而,我们需要他人亦是真实的。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表示上帝在人里头的形象不可能在任何一个不圣洁的人里得以完全。反映上帝不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靠合作的力量。祂的荣耀极大,没有一样受造物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上帝的形象是我们大家共同分享的。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上帝命令人生养众多来荣耀祂,单靠一个人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上帝创造了男人与女人,共同反映上帝的形象。

生养众多并管理这个世界的命令,其实是新约大使命的先驱,即向万民传扬基督。再一次,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的。我们彼此需要。对宣教工作来说, 我们需要农人、卡车司机、工程师、建筑工人、店主、传教士、母亲、父亲、牧师、主日学老师及看门人。如果教会要照着上帝的旨意来发挥功用,全副武装是不可或缺的(林前12:12-27)。反映上帝的人不是独行侠。

因此, 圣经很明白地说我们是有需要的人。

1. 我们自被造以来就有生理需要。我们需要食物和躲避恶劣气候的保护。我们需要上帝,其次是其他人来满足我们这些需要。

2. 我们是有属灵需要的罪人。若非基督救赎与维系我们,在属灵上我们是死的。我们需要耶稣。当我们偏离了祂的道时,我们需要有人教导并在爱中责备我们。而且,我们也需要认识祂的大爱。 

3. 上帝创造我们时,只给我们有限的恩赐和能力。所有的恩赐不会齐集在一人身上。因此,我们需要其他人以便完成上帝的目的,说得更确切些,以便反映祂无比的荣耀。

如果你还对我们的真实需要有疑问,那么请查阅圣经中的祷文。因为祷文是有需要的心灵所发出的呼声。圣经中记录的是人迫切的祷告,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在这些祷文中,也可以发现上帝乐于把哪些东西赏赐给有需要的人。

那么, 你就该如此祈祷:

“我们在天上的父,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用的饮食,

今日赐给我们。

免我们的债,

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

救我们脱离凶恶。”(太6:9-13)

在主祷文里首先所求的,就是上帝的名得到荣耀,或让人尊以为圣。这是我们最大的需要;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需要。这个祷文对于心理需要只字不提,也没有提到个人生活在世上的幸福!它确实提到我们的需要,关于生理和属灵方面的需要,然而这些需要却不是首要的。全人类最大的需要就是上帝, 以色列的圣者,受人尊崇和敬拜。

在耶稣受死之前,祂曾经向上帝祷告。对耶稣来说,祷告是祂每日的功课。但是祂的这次祷告却十分特别。第一,它被记录了下来。耶稣曾无数次通宵祷告,但它是我们有幸知道的很少的祷告词中的一个。第二,既然这是耶稣在上十字架前所作的祷告,那它一定是很迫切的祈求。因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事情是耶稣真正在乎的,也可以发现祂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这个祷告文和马太福音第六章祷告文的格式一样:

“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 。”(约17:1,15,17)

耶稣作了两个重要的祈求:(1)愿上帝得到荣耀;(2)愿上帝的子民在顺服里成长。这是耶稣两个基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基本需要。

以弗所书里最为人知的祷告,是第三章保罗所写的祷文: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祂得名 ),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3:14-19)

噢,不,不会是爱的杯子又现形了吧?保罗是在祈求我们爱的杯子得以填满吗?或许我们应该跳过这个祷文!但是,话又说回来,或许是我们把心理需要读进去,而非明白保罗祷告的真正含意。

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有两件事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第一,保罗用的是杯子的意象,不过并不是指心理需要,而是属灵需要的杯子。当心理需要的杯子被粉碎时,杯子仍是我们存在的样式中的一个。然而,这个杯子不是要求“耶稣,使我感到快乐”或“耶稣,使我自我感觉好一点”的那个杯子。这个杯子只说“我需要耶稣”、“离了基督的爱,我就只是一个属灵的乞丐,无法祷告,无法顺服,甚至无法生存”、“离了基督,我是死的,我每时每刻都需要祂的恩典。”因着这些需要,耶稣向我们倾倒祂的爱,是世上任何一个人都装不下的。

这带我们进入第二个重点,即以弗所书这个优美的祷文是为我们而设的。保罗所祷告的“你们”,很明显的是复数的形式——“你们所有的人”。他是对基督在以弗所的肢体说话。他所祈求的是“和众圣徒一同明白”的知识,而获得这知识的结果是使得“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弗4:13)。当上帝的子民彼此合一时,我们才能清楚地反映基督的形象(弗2:19-22)。当我们不再是有心理需要的杯子,而成为上帝仆人的时候,这样的合一才能够达成。

当然,背后的假设是每一个人都个别认识基督的爱为何。可是这些人也必须认识一点,靠着他们自己并不能建构基督的肢体,而是需要整个教会才能依稀效法上帝的荣耀。这样的信息贯穿整本圣经。根据以弗所书,我们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一个联合的肢体,充满上帝的荣耀,致力于教会的合一,沉浸在祂的爱中,即使在受苦中,仍然凭信心顺服地共同迈进。我们应该需要他人少一点,爱他人多一点。

解释到这里已经是相当完满了。问题是“我们是谁?”回答这个问题却使我们定睛在耶稣身上,此外别无他法。要正确认识自己,就会促使我们定睛于耶稣。毕竟,我们原是要被祂所充满的,并且要和镜子一样,反映出祂的荣光。若要真正反映上帝的圣洁,我们必须定睛在耶稣身上,因为祂才是上帝的真正形象。我们是渴望像父亲的孩子,故我们观察天父的行事为人,以便效法祂,和祂一样圣洁。

进深思考 

这一部分澄清了圣经中关于我们是谁的观点,焦点放在我们里面上帝的形象上。你是否有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我们按着上帝的形象被造,表示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和祂相似,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弗1:6,12,14)。这就意味着上帝给我们恩赐去服事他人,而非接受服事。任何与圣经不符的观点,最终会带给我们痛苦,而非喜乐。

1. 写下30个关于祷文“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的应用。在职场上,你要如何以上帝的名为圣?休闲时又如何?在家中呢?在教会里头呢?

2.开始从“这是我的需要”的角度来读圣经中的一些祷告文。

3.思考对上帝和你自己的认识,如何鼓励你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迈出顺服的脚步。

附录:
①本文选自爱德华·韦尔契所著《当人很大神很小时》(When People Are Big and God is Small)一书第八章,第九章,略有改动。
②Tom Whiteman and Randy Petersen, Love Gone Wrong  (Nashville: Nelson, 1994), 90.
③Robert Hemfelt, Frank Minirth, and Paul Meier, love is a Choice (Nashville: Nelson), 34.
④Larry Crabb, Understanding Peop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6), 94.
⑤Larry Crabb, Inside Out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1991), 53-54.
⑥Crabb, Understanding People, 112.
⑦欲望并非空虚的唯一缘由。另一个解释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我们也被罪所伤,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咒诅之下。举个例子,配偶离世,你会觉得空虚。你应该觉得空虚, 因为美好的事物从你生命中被夺走,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然而,这样的空虚是由咒诅和死亡蚀刻在我们精神上的结果,而非因为我们受造有心理渴望的缘故。
⑧在John Piper 的著作 The Pleasure of God 可以找到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
⑨有些人认为婴孩需要细心的养育,包括拥抱及其他爱的表达,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或者说才能活下去。这表示我们人有深层的心理需要。我并不这样认为。说婴孩渴望与人建立关系是不正确的,更正确地说是我们需要人以便能继续存活下去。我们是每天需要仰赖他人的生物。然而,这和把信心及信赖寄托在他们身上又有差别。

教会》2007年9月总第7期。原译稿标题为“认识你的真实需要”①。受版权保护。

Picture of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爱德华·韦尔契(Edward T. Welch)博士是基督教辅导与教育基金会(CCEF)的持证心理学家和教职员工。他已经提供了三十年的咨询服务,并且是许多著作的畅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