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圣?

 

复活后的耶稣在升天前最后叮嘱祂的门徒,要他们“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8-20)。换句话说,使徒们需要要服侍“成圣”的过程——新造之人要有新生的样式,生命需要得以重生和成长。或许,我将“大使命”的目的描述为“成圣”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我们通常将耶稣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个命令理解为“个人性的传福音”、“植堂”或者“世界性宣教”,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中,我们都希望看到不信的人能够“悔改相信”。但悔改相信只是一个新造之人重生的环节,这个重生的人还要在他/她的生命中持续的成长,直到长成基督的样式(译者注:参考弗4:13)。换句话说,成圣就是在信徒生命的每一个部分、方面和角度进行门徒训练。
 
圣经本身和那些来自个人的见证都在告诉我们—— 
  • 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决定哪些问题需要成圣的工作。
  • 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可以决定成圣的工作具体会带来哪些改变。
  • 同样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决定哪些真理和其他的因素可以带来改变。
因此,多听一些故事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些故事会让你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样。那难道所有的故事就没有共通点吗?当然有。但是,如果要成为“通用原则”,那些原则的基本模式就要能够很好且灵活地、适应多样的情况。
 
这篇文章并不是空穴来风。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其实是对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作出回应,这种说法认为,教导基督徒成圣的关键就在于要持续不断地、更深地挖掘“上帝何等赦免和接纳了你”这一真理——你只要一遍又一遍地记住并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已经使你称义了,这样,你就成圣了。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圣经对这一有关教牧和基督徒实操的问题的回答一针见血——有时是“是的”,但更多时候是“不是”。
对于一些信徒,在有些时候(尤其是身处于各样生活的挣扎时),牢记“因基督的死而称义”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但对于另一些基督徒,在另一些时候(面临其他具体的挣扎时),其他圣经的主题可能比“因基督的死而称义并成圣”这一主题更重要。①
 

成圣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到底该如何解释成圣的动机呢?贯穿基督教历史,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但我们已经意识到,有关成圣的讨论大多没有充分地考量到“应用神学”这个角度——既包括圣经中的应用神学(实践中的神学运用),以及许多个人的经历。人们到底是怎么改变的?那些事工到底是怎么带来改变的?
 
如果将有关成圣的辩论放置于严肃的神学范畴,并以规范的词汇进行展开,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上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彼此认同。在基督徒开始其“逐步且渐进的转变”前,有三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 上帝一定修复我们与祂破碎的关系。
  • 耶稣基督一定完成祂救赎我们的工作。
  • 圣灵一定要改变我们罪人的本性。②
是的,阿们!没有人会不同意这样的总结,因为这些都是基督徒信仰的基要。③但那个棘手的问题还存在着——
该怎么使人作基督的门徒?我们无法从“大的方面”、以“神学公式”来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有关实践神学的问题,有关事工的问题,有关真实生命的问题。
 
成圣的关键,真的就在于要持续不断地回顾基督是如何借着祂的救赎修复了我们与神破损的关系吗?无论是圣经经文,许多个世纪的教会牧养经历,以及数不胜数的个人见证都在共同告诉我们——成圣的工作还有许多其他的方面。如果仅仅只是根据一个概括的神学结论而推导出实践和教牧应用的结论,并且仅仅使用单一的个人见证去支持这样的结论,那么许多重要的事情就会被无情地忽略。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思考“渐进的成圣”这一主题,以至于可以产生事工的动力呢?
 
以下是我提出的核心前提——事工,因“相关”的缘故,使真理“不平衡”(译者注:倾向性地强调某些真理);神学,因“全备”的缘故,使真理“再次平衡”(译者注:完整地阐述真理,比如神的公义和怜悯的属性)。④
乍看起来,这一前提的前半句似乎很奇怪,让我来解释一下。
 
各样的事工其实都要因具体的人和情况,去选择、强调一些真理,由此会让真理“不平衡”。因为我们无法在每一次都能把全备的真理表达清楚——而且这么做也不明智。我们都是在某一时间,因某一情况,选择“相关”的事情进行阐述。当耶稣与人交流的时候,祂非常地详尽、直接和具体。通过表述(与当时情景)相关的真理(而不是所有的真理),祂总是在挑战、重构和滋养那些听祂讲论之人的生命。
 
因此,实践事工总要因“相关”的缘故,聚焦于某一方面的真理(而不是所有的真理)。但我所提出的核心前提的后半部分也同样重要。神学性思辨的任务就是要提取、总结以及因“全备”的缘故,使真理“再次平衡”。“平衡”可以保护我们,以免夸大、忽略或过分概括(部分的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过不断回顾‘称义’的真理就能使我们‘成圣’”这一说法不成立的原因,因为其他教义和其他救赎故事的部分同样重要。
 
这么来看,如果要服侍神的百姓,那么我们就要充满智慧地选择(译者注:在全备的真理中,因‘相关’的缘故,选择特定的真理),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记得那“全备的真理”。如果上帝给了你一卡车的工具,你一定不可能只用其中的一件工具去盖房子。但你也一定是每次只用一样工具——用“对”的工具去处理“对”的工作。
 

请谨慎地总结“成圣

就在上周的某一天,我和我的妻子一起读经,我们都被圣经中“神应许的恩典”所震撼。圣灵“成圣之工”的话语就是那些旧约一针见血的隐喻(圣灵使这些旧约的隐喻成为祂当下“圣化”我的言语),并且用这样恩典的礼物滋养了我的信心。当读到这些隐喻的时候,即使经文本身没有要求我去顺服,顺服之心还是油然而生。
 
又有一天,当我正在专注地思考圣经的一个诫命之时,圣灵“成圣之工”的话语再次临到。这一次,圣经中的诫命滋养了我的灵命。针对使徒的命令呼召我,要积极有力地在信心中顺服,同样要积极有力地在爱中顺服——仰赖、依靠并需要不断寻求从神和基督而来的恩典、怜悯和平安。
 
而在这一周,即使没有刻意地去思考特定的经文,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是多么基要的神学)像“暗流”一样,影响着我的生命。(有关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即使不那么明显)这一真理也从未缺席——因为房屋的根基永远都是最根本的。如果房屋的根基出现了裂痕,房子开始下沉,那么我们应当直接去修复根基。但其他时候(根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安然居住在这个安稳的房屋中。
 
我的这几个小故事实际上为大家提供了几种教牧事工的示例,这些事工都是有关如何在教牧事工中,将圣经真理应用在“成圣”这一主题上的。
 
但如果我贸然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去总结出一些关于成圣的神学结论,会怎么样呢?
 
根据我的第一个经历,被圣经中“神应许的恩典“所震撼,总结并教导说,“我们所需的,就是神一切的应许。只要单单相信神‘最初并及时临到’的看顾。在经历生命中的挣扎时,基督徒只要记得——上帝会看顾祂所爱的人。”
 
根据我的第二种经历,专注地思考圣经的诫命来总结,我可能会总结并教导说,“上帝的恩典一次且永远的做成了我们救赎的根基。现在,我们必须聚焦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去更多地爱神和爱人。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周全地计划,并且尽全力地克服己身,使我们可以顺服神。”
 
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情况,我其实都只不过是以我个人觉得重要的经历为基础,总结并推导出一个看似合理但其实漏洞百出的结论。并且,以上的两种总结都不能真实处理下面的几种情况:
 
有些人需要知道上帝是如何斥责那些傲慢的作恶者的;或者一个在苦痛之中的人,需要知道上帝是他的避难所;或者一个非常疲倦的人,需要知道将有那么一天,与罪和悲恸的抗争将会结束,所有的事都会更新。
 
当我思想这几十年来信主的经历,我从未因只是刻意地提醒自己有关“称义”(justification)和“儿子名分”(adoption)的教义而发生改变。这些教义(对于我而言)似乎并不是成圣之路上的焦点。但我知道有许多的信徒——包括我的妻子——对他们而言,学习和不断地思想这些真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关键且可以扭转生命的重要意义。
 
其实本来就该这样。我们所侍奉的神,祂不会制作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因此,对于每个信徒而言,神的心意更是无穷尽且各不相同,这可比一场暴风雪中的雪花还要繁复和奇妙。如果神对每一个信徒都说同样的话,那真的是太奇怪了。这样也与“祂的所是”和“我们的所是”相违背。
 
为什么刻意且专注的思考“称义”(justification)和“儿子的名分”(adoption)的教义,在我的信仰生活中只扮演较小的角色呢?
 
毫无疑问,我在20多岁时彻底改变而信主的经历对于我是非常重要的,那时的我既不相信有神,又仇视基督徒。这样信主经历的一个结果是——从我信之初开始,“上帝怜悯的爱”就成为我信仰生活的核心假设。出于我个人经历的内在原因,我从未怀疑过“我的得救完全与我无关”,是神怜悯的爱临到了我。我现在已经知道,上帝凭己意拣选并呼召我们“走出死亡的国度,并走入永恒生命的国度”(译者注:参考西1:13)。因此,那些有关救恩的基本事实,更多的是神“应许的给予”,而不是我们“主动的获取”。
 

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

可能这么讲也没什么好稀奇的——我从未尝试以我的努力、勤奋和成就去向神“证明”我自己。在我的成圣之路上,那些事件、努力和挣扎往往是关于其他主题的。以下是我成圣之路上的两座难以攀越的“高峰”。
 
首先,我意识到,当代的人是“无所谓”的一代(Whatever Generation),他们冷漠、懒散和以自我为中心,而我所成长的年代(20世纪60年代),既与“无所谓”的一代一样冷漠、懒散和以自我为中心,也有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特点。因此,信主后,我必须要学习去珍惜和看顾其他的人,并且努力工作以有所成就。我或许不需要从“过度地在各样关系、成就的努力中”被解救出来,但我需要圣灵来教导我,使我知道如何珍视各样的关系并去达成一些有果效的目标。
 
其次,我认识到,当人们在经历患难和生命的脆弱、胁迫时,会产生出焦虑和气馁。当我还年轻的时候,就曾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死”在我最终信主的经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至中年,上帝借着一些慢性疾病来教导我要在软弱之时依靠神。因此,耶稣基督的怜悯心看顾我们软弱经历的事实,对于我的成圣之路至关重要(当然,耶稣受难和受死的另一个角度是要同时做成赎罪祭)。这也是为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的故事和许多诗篇中的章节可以时常帮助我在神的恩典中长进的原因。
 
但我也意识到,那些因自身罪的倾向而痴迷于成就、表现或操控的人,容易陷入自义或抑郁的境地。对于这些人而言,努力地抓住“因基督的救赎而称义”这一真理的意义是首要且最为关键的。同时,对于某些人,因罪的倾向可能会导致其他形式的败坏,对于这些人而言,圣经中其他的真理可能更有果效。
 
在应用的部分,那些以“我个人如何被神施予怜悯的经历”为基础而推导出的结论,不能强加给他人;同样的,那些因相信“因信称义”而被神开启并最终相信的人,也不能将他们个人的经历强加给别人。
即使基督的工作中有一种模式另许多人都经历了“祂在生命中动工“,但也不能压制其他基督动工的模式。那种正确的“不平衡”(译者注:倾向性地强调某些真理)应该是新鲜的、令人清醒的、让人欣喜的、充满歌声的、并且能改变生命。
 
但如果这一信息被过度的消费,那它就会成为一根弦的竖琴,被一根手指弹奏,最后只能发出单调的声音,那一定很无聊。圣经和圣灵共同弹奏一把47弦的剧场竖琴,用10根手指一起弹奏,所有人类的经历和体验都可以被涵盖到这优美丰富的旋律中。因此,一个充满智慧的事工,会喜爱在智慧上不断长进,这就意味着,这个事工要不断学习如何弹奏所有的琴弦,而不是单一地弹着单调的声音。
 
我相信,那些教导要“通过不断回顾‘称义’的真理以达到‘成圣’”的人,在他们起初听到这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是一首可以让他们欢喜歌唱并使他们被“圣化”的新歌。愿主耶稣基督得到所有的歌颂!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可以去学习许多甜美欢乐的歌。让我们一起去学耶利米哀歌般低沉的蓝调旋律;让我们一起学如“劳动号子”和“行军曲”那样让人清醒和奋起工作的旋律;让我们一起学习所有那些可以构建并滋养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的旋律吧!
 
附录:
① 这一特定的教导是我直接处理的个案研究,但我想借此更广泛的处理其他以及所有形式的“简化主义”。
② 当然,(关于‘成圣’的细节)基督徒群体中有许多不同的看见!比如我们该如何正确且有果效的表达那些类别,优先性,顺序,重点,措辞和定义呢?我有我自己的看法,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以上的三点)足以从“大的方面”涵盖基督徒对此主题的共识。
③ 同样的,所有人也同意——从“大的方面”——这三件事将会在“渐进的转化”中达到顶峰。耶稣基督将会在祂“君临”之时完成祂救赎的工作;到那时,我们与神的关系将会成为“面对面”亲密的关系;我们的人性也会在爱中得到完全。上帝所开始的,祂一定会完成。“渐进的成圣”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上帝“设立了房角石”与上帝最终“放好了房顶石”之间。
④ 这样的说法归功于詹姆斯·佩蒂(Rev. James Petty)。
本文获授权翻译自圣经辅导联盟(BCC)网站文章“How Does Sanctification Work?”。受版权保护。
Picture of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是“圣经辅导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并且从“圣经辅导联盟”创办起就忠心的担任其董事会成员。他同时也担任“基督徒辅导及教育基金会”(CCEF)的常务董事,并且担任其教职员工。大卫·鲍力生是“圣经辅导杂志”(The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的高级编辑。他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获得道学硕士学位。在过去的30年间,大卫·鲍利森辅导了许多的人并撰写了大量有关圣经辅导以及“信仰与心理学的关系”的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平安稳妥》(Safe & Sound)、《患难中神的恩典》(God’s Grace in your Suffering);《一切都更新》(Making All Things New);《真爱真言》(Speaking Truth in Love);《新眼新见》(Seeing with New Eyes);《遇见能力:赎回属灵争战》(Power Encounters: Reclaiming Spiritual Warfare)、《良善和忿怒:赎回忿怒、恼怒、抱怨和苦毒》(Good & Anger: Redeeming Anger, Irritation, Complaining, and Bitterness)、《成圣的工作以及圣经辅导运动:历史和内容》(How Does Sanctification Work and The Biblical Counseling Movement: History and Contex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