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辅导员医疗问题参考指南》第一章:精神类疾病的医学意义是什么?
有一次在我的辅导室里,我接待了一对前来寻求辅导的年轻夫妇,原因是他们不知如何应对他们年仅四岁的儿子。令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他们的儿子居然突然开始吃地上的土。他们已经做了几乎所有能做的来试图说服儿子,让孩子知道吃土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但只要父母不在身边,他就会立马继续吃土。
他们在想,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出于孩子童年期的叛逆,突然决定在自己四岁时重新像个两岁孩子一样调皮捣蛋。他们已经指导、纠正、训诫和管教过他们的儿子了,但丝毫没有效果。因此他们开始寻求辅导以及来自《圣经》的原则,好帮助他们的儿子。
还有一对夫妇也因为类似的情况来寻求辅导。他们的宝贝女儿正毫不费力地破坏着他们宁静的生活。这个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在逛超市时“开始她的表演”,当她妈妈带着她去超市购买日用品时,这个女孩会突然要求妈妈给她买糖果或玩具。如果妈妈拒绝,孩子就会开始撒泼耍赖。
首先,她会满口抱怨,然后痛哭流涕,她会一边哭一边扯着嗓子喊着说她的母亲不爱她,从来不给她买任何东西。最后,她会躺在超市地板上又踢又叫,直到她妈妈扭头回家或最终做出让步,给她买想要的东西。她的父母很担心,后来带孩子去看了儿科医生,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DMDD(情绪失调症),也许还有一点ODD(对抗性违抗障碍)。于是,这对父母也来到我们这里寻找辅导帮助,并寻求适用于他们女儿的《圣经》原则。
这两个家庭所遭遇的,事实上代表了所有基督教辅导员可能都会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行为、想法和情绪的哪一部分可以归因于医学原因?哪一部分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罪?还有哪一部分是由个体所经历的痛苦引起的?记载在创世记第三章中的人类堕落,其实就包含了所有这些领域。
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我们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决定着我们会如何对这些问题加以处理。举例来说,没有人愿意在为某人提供辅导的过程中,一开始认为他们只是在与忧虑的罪斗争,但后来才发现,失眠、焦虑、体重下降和掉头发的现象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患有甲亢。这种疾病会让他们体内分泌和运行的甲状腺激素异常提高,比正常标准高50%。这有可能会让甲亢患者看起来很像有焦虑症状。同样的,我们也不想在帮助一个“懒惰”的人变得殷勤的过程中,结果发现他们难以完成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减会使他们感到疲惫、虚弱、思维迟钝,并且体重增加。因此,我们迫切希望能够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在这些情况当中,哪些是医学的部分,哪些不是?”
对于圣经辅导员而言,这是个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可以是我们自己思考(以确保我们所提供的辅导是明智的),也可以是与被辅导者直接展开讨论。许多被辅导者在接受辅导时可能会说,他们感到挣扎的原因,正是来自于《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他们会说,他们之所以无法改变,就是因为他们被贴上了“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恐惧症或《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中所描述的300多种心理疾病中的任意一种,这些“标签”也描述了有特定心理疾病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那么,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该如何避免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做出错误的结论呢?我们可以为那个吃土的孩子带去哪些《圣经》的原则呢?在我看来,马可福音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这部福音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是如何治病救人的。
在马可福音的前几章中,我们看到耶稣医治病人并呼召门徒。耶稣呼召了一个税吏跟随他,即利未,他后来被称为马太。那天晚上,耶稣去了马太家,与马太以及其他“好些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可2:16)。
法利赛人对此颇有怨言,当耶稣听见了这些法利赛人的话,回应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17节)。在这节经文中,我们的主好像给我们画了两条平行线,第一条线是:那些身体患有疾病的人确实需要医生;另一条线是:所有的罪人确实需要耶稣。有罪的人需要救主! 同时,耶稣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有病的人需要医生。通过这种比较,我想耶稣能够帮助我们知道该如何与那个“吃土的孩子”和那个被贴上了“DMDD标签”的孩子接触与互动了。
童年期的悖逆还是生理的原因?
对于那些近期没有看过医生的新的来访者而言,我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预约一次全面的体检。事实上,当我听到这个孩子的情况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人会一直吃土呢?不过这似乎表明——问题可能并不在于童年期的叛逆。
于是她的父母带着他去看了医生。当这名医生听了这个孩子的故事后,他随即安排了一些检测。其中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有因缺铁而导致的贫血。除此之外,再没有发现其他异常。这位医生也向他的父母保证说,一旦因为缺铁而导致的贫血得到纠正,孩子就很有可能不会再继续吃土了。这位医生在接诊的最后给他们开了一个每天补铁的方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贫血的现象得到了纠正。果然就像这位医生所说的,他们的孩子再也不吃地上的土了。
显而易见,这个孩子的确生病了,而适用于这一情况的《圣经》原则,耶稣也在那次晚餐的时候给了我们,即这是一个生了病的孩子,他需要医生。诚如罗伯特·史密斯博士曾说过的:“并不是每一个医学问题都有《圣经》的含义。”①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把这个孩子当做一个悖逆不听话的孩子而对这个家庭进行辅导,这对他们而言会有任何帮助吗?当然了,有可能我的辅导在某些方面对他们的家庭生活会有帮助,但我相信,这对于他们解决当下的问题并不会有任何帮助,原因就在于,这个孩子吃土的行为有非常明确的生理原因,而不是属灵的原因。
是要治疗孩子的情绪失调症?还是进行父母训练?
第二个孩子的故事与第一个大不相同,但耶稣在马可福音第二章的晚餐中所说的话也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带着她看了医生,然而在医生为她做了一次全面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可能会引发孩子行为异常的地方。“情绪失调症”的标签只不过是描述了她的行为特征。像这个孩子的情况就不需要医生的帮助了,因为她根本就没有生病。在对他们进行辅导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通过改变父母对这个孩子的反应方式来“破局”。当把《圣经》当中的教养原则应用到他们的亲子关系中时,他们家的混乱局面就止住了。包括父母和孩子都在《圣经》中找到了盼望。
史密斯博士也说过:“并不是每个圣经辅导的问题都有医学方面的含义”。②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而言,正是如此。事实上,医学治疗对她来说是没什么用的。
这两种情况其实代表了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许多的辅导情况会出现在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个地方。在本书后续的章节中,我们将具体讨论一些会对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绪产生影响的医学问题。与此同时,有这些情况的人既可以选择以《圣经》的原则来应对,也可以选择以不符合《圣经》的原则来应对。事实上,无论是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或是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以符合《圣经》的方式做出反应总比以不符合《圣经》的方式做出反应要好得多。”③
如何给这些“标签”分类
在过去三十年的辅导事工中,我为自己制定了几条准则,这些准则可以帮助我应对《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中数不清的精神疾病标签。这样,当某人前来寻求辅导,说他们有某一种精神障碍,并把他们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归咎于这种障碍时,这几条准则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帮助。
准则一:《圣经》优先
我永远都不会把《圣经》明明认定为“罪”的东西称为“疾病”。这是一条有关诊断的重要的分界线。许多《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界定为精神类疾病的行为,只不过是一些会给他人造成不便或让他人感到不愉悦的行为。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圣经》会将这些行为定义为罪。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DSM-5现在把酗酒诊断为“物质使用障碍”,而《圣经》非常明确地将习惯性醉酒定义为罪。比如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18节所说的:“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可见《圣经》对醉酒是明确禁止的。
这也引起了一些有意义的争论。使徒保罗在圣灵的启示下告诉以弗所人(并由此延伸到所有的信徒),我们不应醉酒。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说,我们不能喝酒,他告诉我们的是,不要醉酒。《圣经》将醉酒定义为一种罪。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会引用一些医学资料,然后说成瘾(虽然他们并不喜欢这个词)或物质使用障碍是一种生理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遗传的影响。
理清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习惯性犯罪往往会导致身体疾病。虽然有些人确实可能有一些遗传的易感性,这会使他们更有可能陷入习惯性醉酒的困境,但一开始也没人让他必须喝酒或强迫他一直喝酒啊!习惯性醉酒将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其中一些甚至是灾难性的,这绝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健康问题包括肝衰竭、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癫痫和认知能力下降等。最终,大量且长期地饮酒会让身体产生依赖,如果突然停止喝酒,还会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
这个争论的另外一面是,虽然《圣经》明确称醉酒是一种罪,而且我们既可以选择不参与醉酒,也可以选择停止这种行为。但如果我作为一名圣经辅导员,也认同了《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的说法,即将醉酒称为一种疾病,那么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我似乎就有义务将患病的人送入医疗系统中,不过到目前为止,医疗系统对包括酗酒在内的物质使用障碍的治愈率都很低。④
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个醉酒的人实际上犯了罪。虽然我们用《圣经》中的这个词,即“罪”来形容那些被酒精或其他物质奴役的人,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批评。但如果我们仍按照《圣经》的教导,将这样的行为认定为罪的话,实际上会给那人带来一些益处。因为这人可以靠着神的恩典悔改认罪,摆脱罪的操控。
在写给罗马信徒的信中,使徒保罗在第六章问道:“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罗6:1-2)。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信徒不应该故意坚持犯罪。事实上,他紧接着告诉我们说:“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6:11)。此外,保罗继续说道,我们一定要做出选择:“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第16节)。
如果我告诉我的被辅导者说他有物质使用障碍,那么他唯一的选项就只剩下医疗系统了,但这并不会帮助他解决那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那个让他开始并持续不断地过量饮酒的原因。但如果我将他的行为鉴定为醉酒的罪,那么他就有机会认罪悔改。因此,我不会把《圣经》称之为罪的东西称为疾病。其实这也最符合被辅导者的“利益”,因为这样就为他开辟了认罪和悔改的新道路。
准则二:只有在《圣经》明确称其为罪的情况下再称其为罪
千万不要觉得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身边的人似乎都有这么一种想法,即“制定一些《圣经》以外的条条框框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好处”,你就知道这一点也需要得到强调。在他们的探讨中,他们确实会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很多“并不那么严重”的问题也被带入到了他们的探讨之中,比如男人头发的长度、喇叭裤、娱乐活动,以及其他明显涉及到罗马书第14章中所讨论的“基督徒的自由的问题”。很快,我们就有了一套“律法系统”,甚至可以与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的那一套相媲美。
所以,我的第二条准则很简单,那就是:除非《圣经》非常明确地称某事为罪,否则我不会称其为罪。虽然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用约翰福音第九章中的“天生瞎眼的人”来说明这一点——当我们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时,我们很容易被诱惑去得出耶稣的门徒们在那天所得出的结论(即过于轻率地给别人“定罪”)。“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9:1-3)。一言以蔽之,当诊断不明确,相关事实也不完全清晰,并且《圣经》也没有定该行为是罪的时候,我们最好也不要妄下定论。
要始终寻找病理上的证据
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我要确认某种疾病的话,我的目标将会是从细胞的层面(即从生理上)了解那些正在发生的、导致个体功能产生变化的机制。具体到圣经辅导中,为了能够确信某人特有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是由某种具体的疾病引起的,那我就会寻找可以解释其特定行为的病理上的原因(即生理上的变化),并要验证这种解释的可靠性。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在医学上并不总是可能达成的,因为我们的技术有时是很有限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偏头痛。我妻子有这种病,我们的女儿和她妈妈一样,也患有这种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引起偏头痛的病理学原理。然而,医学界没有人会说,偏头痛不是一种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永远都记得:仅仅是因为病理学还没有发现或证明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意味着这个疾病就不存在。在医学界,我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是:“没有找到证据并不总是意味着证据不存在”(the 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always evidence of absence)。因此,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痛苦的人,并且当他们的情况不足以让我们做出一个明确的诊断时,我们就不应该像约伯的几个朋友那样,急于下结论。
如果我们想要很好地帮助那些被贴上了各种心理疾病标签的人,那我们就必须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给学生们上辅导学的课时,我会告诉他们,在辅导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样地,作为一名医生,我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倾听病人的故事。我的工作本来就是要收集足够多的事实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得出正确的诊断。
美国医学史上最好的医生之一,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他曾对医患关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见解。其中的一条是:“如果你能让你的病人陈述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他们自己就会告诉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认为这句话对那些需要分辨抑郁症与“正常的悲伤情绪”的辅导员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驾驭DSM-5中的数百种精神类疾病的诊断,认真倾听总是有用的。
不要根据标签进行辅导
在当前这种“心理学无孔不入”的社会状态下,几乎所有被辅导者都已经被贴上了来自DSM-5的某个标签。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的生活正在被那个标签所代表的心理障碍所操控。我虽不会与他们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我也不会让那些标签来决定我的辅导进程。
相反的,我会倾听他们的故事,然后把他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与《圣经》相对照。接下来,就是将《圣经》中的原则仔细谨慎地应用到他们正在经历的心痛、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上面。我们的工作重心不是去证明他们的标签是错的,而是要把《圣经》的原则应用到他们的处境中。
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首先,我们要把被辅导者当作是一个正在经受苦难的人。我们有时太快就给出结论,并满脑子想着尽快解决掉这个人的挣扎。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标签背后,是他所经历的真实问题和痛苦。因此,辅导的关键不在于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标签并不是真的;辅导的关键在于找到适用且合乎《圣经》的解决方案,以解决那些标签背后的、有问题的思想、行为和情绪。
保持谦卑
当我们面对那些有着严重问题的人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被辅导者所得到的诊断属于目前医学尚且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其疾病过程的领域。与此同时,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情绪可能并不符合《圣经》中明确的罪的界定。当我们不能确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时,保持谦卑总是有用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过去接触过的一个辅导案例,我认为这个案例可以说明,在医学和辅导似乎都不能清楚地解决问题时,谦卑有多么重要。事情是这样的:一个确实有一些疾病的年轻人前来寻求辅导,他的病让他无法履行工作职责和家庭责任,他之所以前来寻求辅导,是因为他想知道——他的问题到底是一个属灵的问题,还是医学的问题。有好几位医生在帮助他,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他问我们的辅导医生:到底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属灵的问题(罪的问题)导致了他目前的处境?他这种情况是否能得到改善?
当时负责这一案例的辅导员开始寻找他可能的属灵上或生理上的原因。但一段时间过后,这位辅导员得出结论——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属灵上的问题。最后他给出的建议是,请一位之前没有参与治疗的医生给他一些治疗意见。结果,他不仅大大减少了药量,似乎他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就这一个案例而言,我一直都认为,负责他的辅导员和医生都愿意提供谦卑的“怀疑”(即他们都没有妄下结论,而是鼓励他更多地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对解决他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即在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也没有明确的属灵(罪)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我想,在这种时候,箴言书18章13节就鼓励我们以谦卑的态度作出回应:“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换言之,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问题到底是医学上的还是属灵上的,我们就应该足够谦卑,不妄下判断。
在随后的章节中,本书旨在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一些医学上的诊断。其中的一些章节会涉及到没有明确医学定义的问题,一些章节则会涉及有明确医学定义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我们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既在医学上准确、又符合《圣经》的指导,让他们能处理好这一类的问题。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探讨我们对医学的认识与《圣经》的全备性这一教义之间的关系。
附录:
① 罗伯特·史密斯博士,2019年。这句话是史密斯博士在我们讨论《圣经》的全备性以及医学是如何与《圣经》相互作用的时候对我说的。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相关治疗有效性的统计数据各不相同;但高达60%的患者可能会复发. 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药物成瘾治疗效果如何?药物成瘾治疗的原则:基于研究的指南(第三版)》(How Effective Is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A Research-Based Guide (Third Edition)), 2018年1月, 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principles-drug-addiction-treatment-research- based-guide-third-edition/frequently-asked-questions/how-effective-drug-addiction -treatment.
回到本书首页及目录,请点击此处。
- 版权说明:
本书由CFM机构授权刊登。受版权保护。仅供个人使用,不要置于其他网络、公众号或制作有声书。
作者简介
小查尔斯·霍奇斯博士(Charles Hodges)是一名家庭医生,也是“盼望异象”(Vision of Hope)机构的执行主任,该机构为女性提供住院治疗(印第安纳州拉斐特市信心教会的一项事工),他也是ACBC的督导(Fellow)。他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也从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毕业。他拥有全科医学证书,是美国家庭医生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会员。他还持有美国自由大学(Liberty University)圣经辅导硕士学位和宗教学硕士学位。他是印第安纳州的一名持证婚姻家庭治疗师,(参与)著作有《好心情坏心情: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帮助与盼望》 (Good Mood Bad Mood: Help and Hope for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关爱孩子的灵魂》(Caring for the Souls of Children),《基督徒辅导员的医学案头参考》(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edical Desk Reference)。
译者简介
小白老师,美南浸信会圣经辅导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美国圣经辅导员认证协会(ACBC)认证辅导员。小白老师专注于以圣经为基础,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进行分辨和评析,对青少年辅导也很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