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直接给答案:帮助辅导对象学习
- 格雷格·韦特林(Greg Wetterlin)
- 翻译者:CFM机构
- 辅导实操
我们需要鼓励辅导对象深入圣经,因为其中蕴藏着世上最宝贵的珍珠。
你还记得上学时完成教材上的作业题目,许多答案都在书的后面吗?这样你就可以立刻查到答案,知道自己是否答对了。如果答错了,你当然会回去修改答案。
知道答案确实很有帮助。这样你就能评估自己是否理解了所学的内容。然而,我相信你身边一定有个朋友——当然不一定是你——会立刻去翻答案,他们关心的不是学懂概念,而只是为了得到分数。如果学习的方式就是“快点把答案告诉我,好让我拿到分数”,那样你真正会学到什么吗?那个只顾跑到书后找答案、然后拿分数的学生,真正为着下一堂课做好准备了吗?他们以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参与学习,真正能够为着一生的挑战做好准备吗?
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就是成为“答案分发者”或“信息告知者”,而不是帮助和引导辅导对象进入学习与发现的旅程。
我们可能都听过这句俗语:“授人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这其实就是圣经辅导中的关键:你是让辅导对象更加依赖你,还是教导他们学习如何在基督里成长,让他们更加独立?
培养智慧
箴言开篇(1–9章)记录了父亲对儿子的多番劝诫。目的就是帮助儿子学习智慧。这其中有直接明了的教导,例如:远离淫乱,不要懒惰,要勤奋工作,等等。但除了这些明确的命令之外,还有许多强烈的劝勉,提醒儿子要成为一个学习者,成为一个殷勤追求智慧与悟性的人。
箴言2章1至5节这样说:“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存记我的命令,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神。”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父亲希望儿子有智慧,而且他已经在1至9章中把智慧的实际内容讲清楚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儿子“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呢?父亲不是已经明白告诉儿子智慧是什么了吗?同样,如果一个辅导对象带着婚姻问题或教养子女问题的挑战来寻求帮助,难道只需要直接告诉他们一节圣经,并解释清楚就可以让他们回去实践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非这个寻求帮助的人已经相当有智慧了。如果他们已经在应用箴言2章1至5节的真理,他来向你寻求帮助,可能就是在实际操练第2至4节中所提到的“呼求”与“寻找”。他们或许已经在努力挖掘智慧,但还需要一只援手。如果是这样,那么指给他们一段经文并稍加解释,也许就够了。
但对大多数辅导对象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学习如何操练第1至4节,好让他们最终能明白第5节的真理;而这正是使他们“远离恶事”(箴3:7)的关键。
现实一:许多辅导对象并不擅长读圣经,甚至连简单理解经文的意思都困难。
这是当今一个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也存在,并不是新鲜事。我猜想,使徒保罗在宣教旅程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对圣经一无所知的人!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和同工们继续传讲福音,并劝勉这些人在对主的认识上不断长进。甚至在教会内部,本应更成熟的群体中,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参见来5:11–14)。
在辅导中,我最常遇到的“圣经无知”就是一种懒散、流于表面的读经方式。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表象的内容,但却没有深思经文如何前后连贯,也没有认真确保自己理解经文的实际含义。
举个例子:以赛亚书50章10至11节这样说:“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之话的,这人行在暗中,没有亮光,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 神。凡你们点火,用火把围绕自己的,可以行在你们的火焰里,并你们所点的火把中。这是我手所定的,你们必躺在悲惨之中。”
我并不是在每一次辅导中都会用到这段经文,但这段经文却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可以说明浮光掠影式地阅读圣经是多么不足以真正帮助辅导对象。
“光”与“黑暗”是圣经里常见的主题。通常,“光”与公义和良善相连,而“黑暗”与邪恶和败坏相连。如果只流于表面地读这段经文,人们一看到“行在黑暗中”,就立刻会想:“这是坏的,不要这样做。”再看到“行在光中”,就想:“这是好的,要这样做。”这也是许多辅导对象惯常的解读方式。但若细心去读,真正理解上下文,你就会发现,在这段经文里,“行在光中”反而是错误的选择!因为神说,那些这样做的人“必躺在悲惨之中”。
重点: 我们必须通过辅导作业和辅导过程,不断推动他们认真细读经文,确保他们真正理解。
现实二:许多辅导对象在“理解”经文内容时,只停留在经文所说的层面。
这里的“理解”要打上引号,因为仅仅知道经文在说什么,其实还不算真正理解。
仍以以赛亚书50章10至11节为例,假设一个辅导对象明白了:当他们行在黑暗中时,应当倚靠神,而不是自己点火。这确实是经文的明确教导,也是敬畏神并顺服祂所设立的仆人(即弥赛亚)的人应当做的事。但仅仅能把这层意思表述出来,并不代表他们会继续深入思考经文的意义,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身上。
哥林多前书8章1节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如果辅导对象只停留在对经文的表层理解,那样的“知识”只会让他们骄傲。他们明白了作者的意思,这当然很好,也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帮助他们“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箴2:2),需要鼓励他们“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箴2:4)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辅导员善于提问,把辅导对象引回经文中,让他们思考、反省(而这往往是我们的肉体所抗拒的)。例如:
- 行在黑暗中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处境?如果一个顺服主的人仍然会行在黑暗中,这说明基督徒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
- 什么是“点火”?
- 为什么“点火”在神眼中如此可憎?
而当你提问时,他们没答对,你可能需要继续追问!不要急于直接给出答案!要引导他们自己进入查考神的话语、进而明白神的话语的过程。
作为辅导员,你可能会觉得这既费时又艰难——确实如此!辅导对象也一定会觉得这既耗时又困难!但面对这种困难,我们可以思想约翰·派博(John Piper)的一句话:
“耙地容易,却只能收集落叶;挖掘辛苦,却可能找到钻石。”
“落叶”是无法帮助辅导对象用来抵挡魔鬼与肉体的诡计的!如果神的儿女愿意像寻找银子、搜寻隐藏的珍宝那样去寻求祂的话语,那么神在祂的话语中为他们所预备的宝藏是极其丰盛的!你要带领辅导对象走到这样的地步:让他们看见这段经文如何具体应用到他们的婚姻问题或育儿难题上。他们可能完全处于黑暗之中,心中发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我什么方法都试过,却全都没用。”又或者在婚姻里,他们在想:“我们结婚以来一直有这个老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从来没有改善。”
那么,这段经文如何帮助这些父母或配偶呢?当他们行在黑暗中,看不到尽头时,敬畏神的人会做什么?他们会倚靠神。他们会抓住神的话语,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33),而不是自己“点火”,企图照亮黑暗中的出路。若不专注依靠神,我们就会转而依靠自己的方法与资源。
自己“点火”可能是极端的情况,比如选择离婚,试图去寻找一个所谓真正懂我的伴侣;也可能是不那么极端的情况,比如选择逃避与配偶接触,把更多时间花在看电视、加班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也可能是试着用送昂贵礼物或出去度假来掩盖问题。人们选择“点火”的方式千千万万,但这些都代替不了对神话语的信靠。
因此,辅导对象需要认真思考:他们习惯性倚靠的“火焰”是什么?他们通常用哪些办法来逃避黑暗,而不是倚靠神?这样他们就能具体地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即不要伸手去点火),也能知道该做什么(抓住具体的经文和应许)。
重点: 不要只是把你自己挖到的宝贝直接端给他们,夺去辅导对象亲自挖掘神话语宝藏的喜乐。要帮助他们学会自己深入研读圣经,不要只是停留在对经文的表层理解上,还要进入经文的实际真理教导与应用的层面。
结论
作为辅导员,我心所愿的是——辅导对象能达到神所期待的标准。神期待祂的百姓拥有一颗渴慕学习的心。如果你只允许他们“耙地”,而你自己去“挖掘”,然后把挖到的结果告诉他们,那么他们不会真正学习和成长。你必须教导他们如何挖掘。你必须教导他们如何活出箴言2章1至4节所教导的真理。因为若他们不这样去做,就永远学不会敬畏神(第5节),这也就意味着你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辅导对象讨基督喜悦,而若他们不去敬畏神,这个目标便无法达成。
这确实是辛苦的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也许不只是我,每位辅导员在设计作业时都要耗费许多心神。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祷告为基础——因为离了祂,我们什么也不能做!
我很愿意听到你们的具体策略:你们是如何帮助辅导对象活出箴言2章1至4节的真理的。
- 版权说明:
本文获授权节选翻译自(ACBC)圣经辅导员认证协会“Don’t Dispense Answers: Helping Counselees Learn”。受版权保护。
作者简介
格雷格·韦特林(Greg Wetterlin)是信心教会(Faith Church)弟兄事工牧师,也是ACBC认证辅导员。

